高级检索

勘误:基于数值模拟的Cu‒Al复合粉体内氧化热力学与动力学研究

张一帆, 纪箴, 刘贵民, 贾成厂, 唐怡

张一帆, 纪箴, 刘贵民, 贾成厂, 唐怡. 勘误:基于数值模拟的Cu‒Al复合粉体内氧化热力学与动力学研究[J]. 粉末冶金技术, 2022, 40(6): 570-570. DOI: 10.19591/j.cnki.cn11-1974/tf.2022kw01
引用本文: 张一帆, 纪箴, 刘贵民, 贾成厂, 唐怡. 勘误:基于数值模拟的Cu‒Al复合粉体内氧化热力学与动力学研究[J]. 粉末冶金技术, 2022, 40(6): 570-570. DOI: 10.19591/j.cnki.cn11-1974/tf.2022kw01
ZHANG Yi-fan, JI Zhen, LIU Gui-min, JIA Cheng-chang, TANG Yi. Erratum to: Study on the thermodynamics and kinetics of internal oxidation for Cu‒Al composite powder based on numerical simulation[J]. Powder Metallurgy Technology, 2022, 40(6): 570-570. DOI: 10.19591/j.cnki.cn11-1974/tf.2022kw01
Citation: ZHANG Yi-fan, JI Zhen, LIU Gui-min, JIA Cheng-chang, TANG Yi. Erratum to: Study on the thermodynamics and kinetics of internal oxidation for Cu‒Al composite powder based on numerical simulation[J]. Powder Metallurgy Technology, 2022, 40(6): 570-570. DOI: 10.19591/j.cnki.cn11-1974/tf.2022kw01

勘误:基于数值模拟的Cu‒Al复合粉体内氧化热力学与动力学研究

详细信息
    通讯作者:

    纪箴: E-mail: jizhen@mater.ustb.edu.cn

Erratum to: Study on the thermodynamics and kinetics of internal oxidation for Cu‒Al composite powder based on numerical simulation

More Information
  • 高纯三氧化钼(MoO3)是制备高纯Mo粉必不可少的材料,也是生产Mo粉、Mo化合物及Mo基金属制品的主要原料。在国内外工业化生产中多采用传统湿法冶金工艺得到片状MoO3,采用升华法得到针状或片状的MoO3[1]。目前,处于实验研究阶段的MoO3包括纤维状、薄片状、棒状、线状、纳米管、纳米带、球状[26]。MoO3虽然有多种形态,但主要存在三种常见的相结构:热力学稳定的α-MoO3、热力学亚稳定结构的β-MoO3和h-MoO3[7]。不管哪种晶形结构的MoO3,其晶格结构中都存在大量的四面体和八面体空穴,这些空穴是小离子理想的嵌入位置。与热力学稳定相结构相比,亚稳相的MoO3由于较高的化学活性往往表现出优异的性能。

    Mo粉的还原制备一般采用H2两段还原技术,一段还原反应式为MoO3+H2→MoO2+H2O,二段还原反应式为MoO2+H2→Mo+H2O。本文以升华法制备的球形三氧化钼(β-MoO3)为原料,利用该原料粒度小,比表面积大,反应活性强,生产时易出现MoO2板结和Mo粉团聚等特点,通过调整反应温度、H2分压及水蒸汽分压研究了两段氢气还原得到的MoO2和Mo粉显微形貌,并成功制备出高分散、团聚少的超细Mo粉,以期对Mo粉的批量生产提供理论基础。

    原料为自制升华炉生产的MoO3粉末,升华工艺为温度980 ℃,升华时间1~2 h[2]。原料MoO3粉末的化学成分如表1所示。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(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,TEM)观察原料MoO3粉末的形貌,如图1所示,粉末颗粒呈球状。

    表  1  原料MoO3粉末化学成分(质量分数)
    Table  1. 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raw MoO3 powders %
    MoO3CaAlSiFeSKCCr
    ≥99.500.00150.00080.0080.00480.00260.00290.00890.0011
    下载: 导出CSV 
    | 显示表格
    图  1  原料MoO3粉末透射显微形貌
    Figure  1.  TEM image of the raw MoO3 powders

    采用H2两段还原技术制备Mo粉,分别分析两段还原反应中温度和H2流量对MoO2和Mo粉形貌的影响。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(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,SEM)分析MoO2以及Mo粉的微观形貌;利用X射线衍射仪(X-ray diffraction,XRD)分析样品的物相组成。

    将球形MoO3原料在450 ℃进行不同时间的还原实验,不同还原时间对应不同的还原率,对不同还原率的还原产物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,对还原率为16%的还原产物进行扫描电子显微形貌观察,结果分别见图2图3

    图  2  以球形MoO3为原料的不同还原率还原产物X射线衍射图谱
    Figure  2.  XRD patterns of the reduction products in the different reduction ratio using the spherical MoO3 powders ae the raw materials
    图  3  还原率为16%的还原产物显微形貌:(a)γ-Mo4O11;(b)α-Mo4O11
    Figure  3.  SEM images of the reduction products with the reduction rate of 16%: (a) γ-Mo4O11; (b) α-Mo4O11

    图2可知,球形MoO3原料为β-MoO3,还包含部分α-MoO3。随着一段还原的进行,当转化率为16%时,出现了α-MoO3和γ-Mo4O11主峰,说明β-MoO3先转化成α-MoO3[8],而一部分α-MoO3转变为立方形的γ-Mo4O11,见图3(a)所示;当转化率达到35%时,γ-Mo4O11达到最多,且出现了MoO2,片状α-MoO3也慢慢开始生成;当转化率达到70%时,α-MoO3已全部转化成Mo4O11;当转化率达到90%以上时,已基本都形成α-MoO2。球形β-MoO3的颗粒尺寸小,比表面积大,热力学稳定性较差,还原反应易进行;片状α-MoO3的结构较为稳定,不易被还原。因此,球形MoO3的一段还原按照β-MoO3→α-MoO3→γ-Mo4O11→α-MoO2进行,而且还原反应是连续进行的。普通MoO3一般遵循α-MoO3→α-Mo4O11→α-MoO2进行[910]。Mo4O11晶形不同可能是反应条件不同导致的。

    图4为不同还原温度下制备的MoO2形貌。从图4可以看出,随着还原温度的升高,制备的MoO2由细小的不规则形貌变成均匀的薄片状,单颗粒尺寸逐渐增加且趋于均匀化。当还原温度为400 ℃时,制备的MoO2为不规则形貌,颗粒尺寸在0.1 μm左右,厚度和宽度方向尺寸相差不大;当还原温度为450 ℃时,MoO2开始变为片状,单颗粒厚度0.1 μm左右,而宽度、长度达到了0.5 μm;当还原温度达到500 ℃,单个颗粒形貌开始趋于薄片状,长度和宽度基本都在0.7~0.8 μm;当还原温度达到550 ℃时,单颗粒厚度0.1~0.2 μm,长度、宽度已经大于1 μm。这说明MoO2的形貌和单颗粒尺寸与还原温度有关。

    图  4  不同还原温度制备的MoO2还原产物扫描电子显微形貌:(a)400 ℃;(b)450 ℃;(c)500 ℃;(d)550 ℃
    Figure  4.  SEM images of the MoO2 reduction products at the different reduction temperatures: (a) 400 ℃; (b) 450 ℃; (c) 500 ℃; (d) 550 ℃

    MoO3的一段还原反应(MoO3→MoO2)符合气相迁移的机理[1011]。当还原温度高时,反应速度快,气相迁移速率增大,生成的水蒸汽多,故而使MoO2成核长大速率增加。另外,因MoO3→MoO2属于放热反应,反应过程中放出大量的热,导致局部温度升高,成核长大的速率更大,最终MoO2生成较大的薄片状,但易板结。在低温还原时,反应速率适中,气相迁移平稳,反应生成的水蒸汽易逸出,形成细小的颗粒,且较为松散。因此,在高温还原时MoO2单颗粒呈现均匀的薄片状,在低温还原时MoO2单颗粒呈现细小的不规则形貌。

    图5为不同H2流量条件下制备的MoO2形貌。随着H2中水分的减少,MoO2颗粒形貌由细小的不规则形貌变成均匀的薄片状。当H2流量较小且引入一定的水分时,还原反应的速度减慢,反应时间相对加长,气体反应产物在固体产物中的扩散速度减慢[1112],形成的MoO2核心很少,而且这些核心也有足够的时间沿着厚度方向生长。因此,当H2流量较小且引入水分时,还原反应易控制,生成的MoO2松散、不板结,呈现不规则形貌;随着H2流量的增大,水蒸汽逸出的速度加快,水蒸汽分压和H2分压比值远离平衡常数,致使还原速度加快,MoO2长大速率增加,故而生成较大的薄片状,但易板结。

    图  5  不同H2流量条件下制备的MoO2扫描电子显微形貌:(a)0.2 m3·h−1,湿氢;(b)0.2 m3·h−1;(c)1.0 m3·h−1;(d)2.0 m3·h−1
    Figure  5.  SEM images of MoO2 at the different H2 flow rates: (a) 0.2 m3·h−1, wet hydrogen; (b) 0.2 m3·h−1; (c) 1.0 m3·h−1; (d) 2.0 m3·h−1

    还原温度对Mo粉形貌的影响如图6所示。从图6可以看出,Mo粉单颗粒尺寸随着还原温度的升高而增大。当还原温度700 ℃时,Mo粉的单颗粒平均尺寸较小;当还原温度升高到950 ℃,Mo粉单个颗粒平均粒径略有增加。可见,还原温度的升高对Mo粉的单个颗粒大小没有太大影响。

    图  6  不同还原温度制备的Mo粉显微形貌:(a)700 ℃;(b)750 ℃;(c)850 ℃;(d)950 ℃
    Figure  6.  SEM images of the molybdenum powders at the different reduction temperatures: (a) 700 ℃; (b) 750 ℃; (c) 850 ℃; (d) 950 ℃

    图7为二段还原反应中H2流量对Mo粉形貌的影响,还原温度为850 ℃。从图7可以看出,氢气流量从0.1 m3·h−1增大到2.0 m3·h−1时,Mo粉的单颗粒尺寸从0.80 μm减小到0.15 μm左右。固定H2流量为0.5 m3·h−1,设置露点分别为干氢的−60 ℃(图C)和湿氢的+25 ℃(图a)时,Mo粉的单颗粒尺寸由0.2 μm增加到0.5 μm。

    图  7  在850 ℃还原时不同氢气流量得到的Mo粉形貌:(a)0.5 m3·h−1,(湿氢+25 ℃);(b)0.1 m3·h−1;(c)0.5 m3·h−1(干氢−60 ℃);(d)2.0 m3·h−1
    Figure  7.  SEM images of the Mo powders reduced at 850 ℃ with the different H2 flow rates: (a) 0.5 m3·h−1, (wet hydrogen +25 ℃); (b) 0.1 m3·h−1; (c) 0.5 m3·h−1, (dry hydrogen −60 ℃); (d) 2.0 m3·h−1

    图7可知,引入湿氢时,Mo粉较分散,并出现了颗粒大小不均匀且大颗粒相对较大的现象。引入干氢时,随着H2流量的增大,Mo粉的颗粒由大小分散、均匀的多面体转变为球形,且出现了小颗粒的团聚现象[1316]。由文献[12]可知,Mo粉的成核速率及生长速率取决于H2O的生成速率与H2O从料层中转移速率之差,如果两者相当或者水蒸汽的形成超量,则由于水蒸汽的浓度接近理论平衡值,使得只有少量的晶核形成,颗粒生长率占优势。还原温度相同时,H2流量的大小决定了H2O的生成速率以及H2O从料层中转移速率。如果引入湿氢还原,还原反应速度减慢,H2O分压加大,水蒸汽分压和H2分压的比值接近平衡常数,形成的晶核较少,颗粒生长率占优势,因此,Mo粉形成规则的多面体且相对较大的颗粒形貌。在干氢还原中,随着H2流量加大,还原反应速度加快,形成的晶核增多,H2O的生成速率和水蒸汽逸出速度都加快,水蒸汽分压小,水蒸汽的分压和H2分压的比值远离平衡常数,Mo粉的成核速率占优势。因此,Mo粉颗粒难以长大,最终只能形成细小Mo粉颗粒,且易出现团聚。因此,要想得到颗粒大小均匀、分散的超细Mo粉必须尽量保证水蒸汽分压和H2分压的比值接近平衡常数。

    (1)球形氧化钼(β-MoO3)一段还原反应先转化成α-MoO3,再生成立方晶体形貌的γ-Mo4O11,再转化为α-MoO2

    (2)MoO2的形貌受还原温度、还原气氛影响较大,还原温度较低或者在还原气氛中引入水分时,MoO2为松散、细小的不规则形貌,还原温度较高或者引入大流量干氢时,MoO2为薄片状,但易板结。

    (3)二段还原中,超细Mo粉的形貌受还原温度、H2流量的影响,还原温度低或者H2流量较小,尽量使水蒸汽分压和H2分压的比值接近平衡常数,可得到规则且大小均匀、分散的超细Mo粉。

  • 图  1   原始粉末SEM形貌

    Figure  1.   SEM morphology of origin powders (a) Cu, (b) Al

    图  1   原始粉末SEM形貌

    Figure  1.   SEM morphology of origin powders (a) Al, (b) Cu

  • 期刊类型引用(1)

    1. 张龙辉,周俊安,徐国钻,羊求民,林丽萍. 氢气流量和系统进出气流量比对钨粉性能及压坯强度的影响研究.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. 2023(01): 92-96 . 百度学术

    其他类型引用(0)

图(2)
计量
  • 文章访问数:  150
  • HTML全文浏览量:  52
  • PDF下载量:  40
  • 被引次数: 1
出版历程
  • 录用日期:  2022-11-30
  • 网络出版日期:  2022-12-08
  • 刊出日期:  2022-12-27

目录

/

返回文章
返回